云南省勐腊县茅草山铜矿详查
一、项目简介
项目位于云南省勐腊县,距离昆明市375Km,距离景洪市70Km。
二、铜资源量
通过一年的地质工作,已在该去找到两个矿体,分别为Ⅰ、Ⅱ号铜矿体。初步对两个矿体进行了铜资源量估算:Ⅰ号矿体估算332+333铜资源量2860吨,其中332资源量1023吨;Ⅱ号矿体估算333铜资源量532吨。对区内铜资源前景进行了预测,预测334铜资源量16412吨。全区获得332+333+334铜资源量19804吨。
自开展“勐腊县茅草山铜矿详查”工作以来,经过地面地质工作和物探工作,发现铜矿(化)体一条(Ⅰ号铜矿体),物探推测铜矿化体4条(TK1,TK2,TK3,TK4)。本次工作主要对Ⅰ号铜矿(化)体进行工程控制,地表由三个剥土工程BT1、BT2、BT3控制,浅部和中深部由不同段高的硐探工程控制,编号分别为PD1、PD2和PD3,铜矿化体与物探激电异常套合较好,其他物探异常未做进一步验证,具较好找矿前景。
Ⅰ号铜矿体在地表出露极少,未能控制其延伸和规模。剥土和硐探工程(PD2)控制Ⅰ号铜矿体,矿体沿走向极不稳定,其中在控矿断裂与区内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矿体有膨大现象,初步推断可能是Ⅰ号铜矿体和另外一条矿体交汇的结果,Ⅰ矿体沿走向有分支复合、剪灭现象。控制长度约126米,厚度变化较大,局部最厚可达7.5m,平均约4m左右,向深部矿体产状较稳定。
物探工作揭露出矿区可能存在4条隐伏铜矿体,编号分别为TK1、TK2、TK3和TK4,4条矿体走向近北东,呈右行雁列式展布,延伸较远,单个矿体走向上延伸约200~250m左右。
Ⅰ号铜矿体品位不稳定,局部较富,最富可达20%,0.8~2.59%的样品所占比例较大,矿体平均品位1.52%左右。
Ⅱ号矿体沿走向矿化变化较大,由BT1、PD3、PDCM2工程控制,矿体控制长度约60米,矿体厚度0.8-3.2米,铜品位0.31-2.67%,平均0.89%。
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、辉铜矿、黝铜矿、斑铜矿,次为黄铁矿,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方解石。
a、辉铜矿(图1):为矿区主要矿物,暗铅灰色、钢灰色,条痕暗灰色,金属光泽。多呈它形粒状、粒度一般0.1~0.5mm,呈烟灰状、粒状、致密块状。
b、近地表辉铜矿极易氧化,氧化后生成蜂窝状褐铁矿和孔雀石、蓝铜矿等次生铜矿物,多半铜矿物已流失,只剩下含铜品位约1.00%的带孔雀石、兰铜矿的褐铁矿。
c、黄铜矿(图2~图5):黄铜矿也是区内一种主要的铜矿物,以脉状、团块状赋存于碳化泥岩中,以填隙物形式充填断层角砾岩孔隙中,脉状黄铜矿多以多条短小的细脉分布于围岩中,单条细脉规模约1~2×12~15cm,团块状黄铜矿约1~3cm左右,矿石多呈金黄色、浅钠色,金属光泽,它形粒状、粒度一般1~5mm。粒度较粗,与硅化蚀变关系密切,可能为后期改造的矿石矿物。
D、铜蓝:靛青蓝色,遇水后稍带紫色,条痕灰黑色,半金属光泽,此矿物在近地表铜矿化褐铁矿表面呈薄膜状零星分布。
E、孔雀石:鲜绿至暗绿色,条痕浅绿色,玻璃光泽,性脆。常呈小块状、薄膜状分布于近地表铜矿化褐铁矿表面。
F、蓝铜矿:蓝色、深蓝色,玻璃光泽。呈星点状、片状、薄膜状分布
于铜矿氧化带中。
因本阶段工作程度低,仅对区内初步控制的(Ⅰ)铜矿(化)体进行部分工程控制。
从已有资料情况看,区内已发现1条矿化带,矿化带内可圈出铜矿体;存在较好的电法物探异常;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。预计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,有进一步扩大地质储量的工作前景。
五、项目合作意向
现项目对外合作、联营,有意向者请与我们联系。